[材料一]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fēng)撓之鳴;水之無聲,風(fēng)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①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節(jié)選自韓愈《送孟東野序》)
[材料二]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②,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fēng)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nèi)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④,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
【注釋】①炙:燒煮。②窮:困厄,處于困境。③蘊其所有:有才華、有抱負。④興于怨刺:寫詩來抒發(fā)他們的怨恨。
1.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斷三處)
人 之 于 言 也 亦 然 有 不 得 已 者 而 后 言 其 歌 也 有 思 其 哭 也 有 懷。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
3.以蘇軾的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為例,寫出你對上面任一材料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1.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