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 > 高考試卷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全國甲卷

[移動版] 佚名
(說明: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應用地區(qū):廣西、貴州、四川、西藏,網頁文檔格式不完整,歡迎點此下載Doc文檔。如發(fā)現(xiàn)字詞錯誤敬請在評論中指出,我們將在下載包中更正,謝謝。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

全國甲卷

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應用地區(qū):四川、廣西、貴州、西藏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隨著中國考古學的飛速發(fā)展,考古資料得以大量積累,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體系基本建立,多學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種專題研究廣泛展開。“考古寫史”在中國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獲得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補空白意義的成績,中國考古學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構建方面展現(xiàn)了廣闊前景。

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考古學提供了傳統(tǒng)歷史學不可想象的新發(fā)現(xiàn)、新材料,呈現(xiàn)出不同時期的古代物質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產生活狀態(tài)以及各地的文明化進程等,如不同區(qū)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設施、手工業(yè)作坊,以及象征王權、神權、軍權和復雜禮制出現(xiàn)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從重構上古史體系角度看,20世紀70—80年代,夏鼐、蘇秉琦等系統(tǒng)地構建了新石器與夏商周三代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時空框架體系。蘇秉琦在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基礎上提出“滿天星斗”“多元一體”和“古國一方國帝國”等關于中國上古史的歷史敘述體系。嚴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認多區(qū)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時,強調中原文化區(qū)“聯(lián)系各文化區(qū)的核心作用”。張光直認為各地區(qū)文化多元發(fā)展并通過彼此之間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個“中國相互作用圈”。

從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到殷墟考古學文化、周代考古學文化,考古學不僅展現(xiàn)了不同于傳統(tǒng)文獻記載的這一時期文化、科技、禮制等眾多方面從發(fā)展到成熟的歷史脈絡,而且填補了諸多傳統(tǒng)歷史學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吳城文化、兩周時期的曾國與中山國歷史,等等。

這些成果證明考古學完全有能力擔當重寫中國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經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敘述與解釋體系,超越了傳統(tǒng)的具有傳說性質的三皇五帝體系和存在爭議的夏商周三代古史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xù)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學界一直存在著“證經補史”的傳統(tǒng)史學思路,試圖將考古學文化體系納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體系之中,似乎中國考古學如果沒有發(fā)現(xiàn)并證明三皇五帝與夏商周,就沒有價值和意義,但研究實踐告訴我們:這種傳統(tǒng)治史思路影響了中國考古學的視野和思維方式,限制了考古學在重構中國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顯示,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在東亞地區(qū)的文明形成與發(fā)展中占據(jù)了關鍵性地位,奠定了中國獨特的禮樂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標志意義,盡管二里頭遺址是否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學術界仍有爭議。我們對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應該開展扎實的田野工作并展開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與闡釋,而不是將主要目標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并為此爭論不休。

(摘編自徐良高《以考古學構建中國上古史》)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考古學者對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更側重發(fā)掘能體現(xiàn)古代物質文化面貌的大型遺址。

B.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為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提供參考、印證和補充,讓歷史的內涵更豐富。

C.考古證明,“證經補史”的傳統(tǒng)史學思路,很難為中國上古史提供敘述與解釋體系。

D.二里頭遺址是否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都無關緊要,緊要的是開展更為扎實的研究。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開宗明義,然后從不同角度論述中國考古學能擔當重寫中國上古史的重任。

B.文章在展開論述時,注重將傳統(tǒng)歷史學作為參照,用以凸顯考古學的獨特價值。

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舉諸多考古發(fā)現(xiàn),是為了證明考古學具有延伸歷史軸線的功能。

D.第三段介紹多種學術觀點,展示了考古學在上古史體系構建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為其所屬時期的文明化進程提供佐證。

B.中國考古學的眾多研究成果證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話傳說,而非實有其人。

C.在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中,已經發(fā)現(xiàn)了有關中華文明禮樂文化的信息。

D.“考古寫史”立足于考古發(fā)現(xiàn),與以文獻為本位的“證經補史”研究路徑不同。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根據(jù)《杜登德語辭典》,“語言”是一種人類自我表達的能力。如此看來,只有我們人類可以說話,但是如果我們可以知道樹木是否也會自我表達,這不是很有趣嗎?那么樹木會如何“說話”呢?我們當然不可能聽得見,因為它們肯定是靜悄悄的,那些強風刮過時枝丫搖擺的嘎嘎聲,以及輕風拂面時葉片婆娑的簌簌聲,都是被動發(fā)出的。不過它們確實以另一種方式溝通:通過氣味。在非洲大陸的莽原上,金合歡樹是長頸鹿的珍饈,為了擺脫這種草食性的龐然大物,金合歡樹短短幾分鐘內就可以在葉子里散布毒素。長頸鹿便會轉移到其他樹木那里。是旁邊的樹嗎?不。它們會避開鄰近的樹木,然后在大約100米開外的金合歡樹那里重新開始大快朵頤。因為被啃食的金合歡樹會施放一種警示氣體,向鄰近的同伴傳遞不速之客來襲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訊的樹木會立即分泌毒素來回應。長頸鹿因為知道金合歡樹的這個把戲,所以會走遠一些,以尋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樹木。又或者它們會逆風而行,因為氣味信息是順著風向其他樹木傳送的。

隨機推薦